家乡的老铁锅 文/王东宁(江苏省东台市)
锅,烧水、煮饭、炒菜等用的炊事工具,圆形,近似“半球”状,中凹,用铁、铝、钢等制成。
袅袅炊烟,伴随着人类走过几千年,乃至上万的历史,自从火进入人类居所后,从原始人类的第一代烧烤支架,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人类逐渐发明了土灶,锅就应运而生了。
历史上铁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末期,由于当时的铁矿生产量很低,所以铁的开采和使用都是由国家直接管理,古有“盐铁官营”之说,是齐国丞相管仲首先实行的盐铁专卖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定下来。据考证,宋朝之前是没有铁锅的,商周之前的百姓们使用陶瓷类炊具,到了汉代的老百姓大多数使用陶瓷制成的鼎和瓯,唐代的老百姓做饭使用的炊具,大多是含铁成分的釜、铁埕等,直至1987年,我国在考古时发现了宋代的“南海一号”沉船,其中有大量的铁制炊具,也就意味着宋朝的时候,已经大面积普及使用铁锅。这种锅是典型的浅底铁锅,锅底薄,四周厚,导热性很好,在以后的岁月中,经过不断地改进,一直沿用到现在。古老的陶制砂锅,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如砂锅炖鸡汤,炖鸭汤等时不时地呈现在餐桌上。
家乡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家家都有一座土灶,砖结构,在土灶上都是凳的铁锅,灶分一口灶(一个锅),也称独灶,两口灶,三口灶,一般人家是两口灶,一大一小,大的煮饭,小的炒菜,这种铁锅,里面光滑,外面底部有锅脐。铁锅分大小,大的铁锅,口直径为1.8尺,简称“尺8”锅,中等的“尺5”锅,小的“尺3”锅,按家庭人口多少,选择合适的锅。新买回来的铁锅,用盐水泡泡,再撒些香油,稍加热后擦擦,如还有异味,就是人们常说的“铁性味”,就用生姜切成块,把锅再烧热后擦拭,还可用豆腐渣,放在锅里加热后反复煸炒,也可除异味。老铁锅是我国的传统炊具,一般不含其它化学物质,还可补充人体的微量铁元素,老百姓不懂,只知道铁锅煮饭、炒菜香,况且那个年代,也只有铁锅,别无选择。铁锅的锅盖,一般都是木头制成的,家乡人叫“釜冠”,制作时叫“割釜冠”。铁锅煮饭、炒菜汤,用餐后,都要把多余的饭、汤盛起来、舀起来,不要放在铁锅里过夜,洗锅时用“丝瓜筋”,或用高粱尾编成的“洗锅掸”,洗刷干净,如有油腻的,用热水洗刷,擦净擦干,否则锅里有水易生水锈,黄色的,如发现有轻微的锈迹,可用醋来清洗。铁锅烧上一段时间,要及时翻过来,用小铁铲铲除烟垢,家乡人叫“刮锅灰”,这样锅传热才快,否则被视为“钝锅”了。大铁锅煮饭时,还可以在饭上炖咸菜,炖酱油豆、炖蛋、蒸茄子等。冬天将炒好的菜汤,凳在饭锅里,这样可以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铁锅煮饭,可产生锅巴,家乡人叫“锅廓”,可能像锅的轮廓,各地叫法不同,完好的锅巴,像一口锅,很耐看,吃时脆碰碰的,真叫一个“香”字。
铁锅用久了,特别是炒菜的锅,经常用铁铲翻炒、碰撞,易损坏,出现沙眼、小洞、裂缝,但家乡人舍不得扔掉,因为买口新铁锅要几块钱,而修锅只要几分钱、几角钱。那个年代有修锅匠,挑着担儿,走街窜巷,嘴里不停地吆喝着“修锅呦……”的叫喊声不绝于耳,抑扬顿挫,非常耐听。修锅匠要有五六口锅以上,才开炉修锅,否则不划算。儿时经常看到修锅匠,挑着担子,一头是一个木柜,有四五个抽屉,分门别类地放着修锅工具,木柜下面是一个风箱,另一头是一个木质提担,里面装着炭炉子、焦炭和一些碎铁片。修锅时,安放好连着风箱的炭炉子,在炉子里填入焦炭,在焦炭上凳一个小坩锅,形状像大的酒盅,里面放几块碎铁片,这时修锅匠把风箱拉得呼呼响,只见焦炭烧得通红通红的,等着小坩埚里面的小铁片,达到一定的熔点后才能化成铁水,趁这个间隙,修锅匠麻利地拿着铁锅,举过头顶迎着阳光看一下,沙眼、小洞、裂缝在那个部位,亦或敲敲铁锅听声音,凭经验,有哑声的地方有小洞,一般都在锅底部,是铲子容易炒到的部位。然后清除铁锅上的烟垢,这时坩埚的铁水已融化成通红的铁水,舀起一小勺铁水,顺着裂缝、小洞,一点一点地补上去,同时另一只手拿着一块厚布,上面放着稻谷粗糠,或泡灰(草木灰),堵住豁口的外边,以防铁水流走,等到铁水凝固了,小洞就补上了。然后用粗砂轮把凸起的疤打磨一下,再用细砂纸慢慢挫平、挫光。补好的锅,在炒菜时,尽量轻轻地翻炒,这样才耐用。当然, 较大的洞,修锅匠也是无法修补的,但废物利用,可作缸盖防鼠,也可以盛放一些杂物,实在没用,当废铁卖掉。
历史积淀了千年锅文化,你看看,我们所在天空,是不是像一口大锅,款在我们头上。我们所说的背锅,形容驼背老人,亦或行军作战时,炊事员背上背的锅。背黑锅,是代别人受过,泛指冤枉。平常约定俗成的说法,下锅,就是下厨房炒菜之意……
时代发展到今天,锅的品种可谓多矣,像电饭煲、电炒锅、铝锅、钢松锅、火锅……,但家乡还有一些老人,闲着无事,拾柴烧灶架铁锅。
本期编辑:刘萧娇
责任编辑:肖海娟
本文TAG: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