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温度 ——与王庭德先生的三次握手 文/胡名才
我与王庭德年龄相仿,他长我一岁,我经常称他为“先生”。
我读他的书,被他的经历所感染,更被他不甘命运摆布、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敬佩,我理应称他为“先生”。
2016年惊蛰刚过,汉江河畔,汉王镇初级中学操场边的红叶李正吐新蕊。王庭德挟着油墨清香的《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踏进了校门,见他裹在黑色棉衣里的身躯,似乎不足课桌的高度,那一双发亮的眼睛,坚毅有神。在我诧异的间隙,他走到了教学楼前的阶梯前,见他略有停顿,便伏身探去,似孩童般脸挣得通红,爬上了台阶,我赶忙上前欲将他搀扶起来,他却执意推开了我的手,笑着对我说:“没事,我能行!”。当他握住我的手时,我触到了如同醒好的陶泥般纯净质感,掌纹里蛰伏着三十余年爬行人生的沟壑。他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励志课,还给我赠送了他的书,在书的扉页上,他一笔一划地签了名,还特意留下了QQ号码。墨迹在“庭德”二字处洇开,像是命运打下的草稿一样缓缓铺展开来。
2021年夏天,兴安西路街道两旁的梧桐树生长正盛,叶片碧绿油亮,纷纷聚拢在纤纤枝头,为行走在烈日下的人们撑起了天然的绿伞。那天,市图书馆举行了“上善若茶”征文大赛颁奖活动,我因一篇散文获奖,也就早早地去了。少时,他推门而入,满室阳光忽然就有了晃动的形状——衬衫挺括如新裁的宣纸一般,胸前的钢笔折射出银芒,左手与腰间还夹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我上前打招呼,交握的刹那,我感觉到了柔软,温热,还带有某种倔强的震颤。“我现在开始写诗了,首部诗集《心灵的灯盏》已获得出版!”他说。这一次的不期而遇,我们相互添加了微信好友。
2025年,是我在蒿坪镇初级中学工作的第六个年头,因我多次向老师,学生说一些王庭德的故事,以至于学校校长在获悉我与王庭德相熟后,特意叮嘱我,要与我一同前往安康当面拜访王庭德先生,并邀请他来学校给学生做专题励志报告会。虽说提前有过联系,在见到我们的到来时,他还是高兴的从椅子上跃了下来,鞋与地砖拍出啪嗒两声清亮的声响。交谈中,他告诉我说:“图书馆的工作氛围很好,人也好相处,余生就在这里度过了。”在他办公室里,他第二次赠书于我,刻意强调说:“这是第二版的,马上要印刷第三版了,这是我特意留的几本,以后这个版本的就没有了”。我问:“这一版和上一次的有哪些不一样呢?”“改动不大,只在个别字词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略做了些修正。”他回答说。递书时,我触碰到他指尖新结的茧——是键盘手特有的朱砂茧。
临别时,我们的手掌再次相叠,茧与茧摩擦出星火。他的温度依然如初,却多了金属淬炼后的质地,像是汉江冲刷千年的卵石,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在我们交叠的掌纹里,粉笔灰、竹纤维的脉络正悄然交融。
回到家后,我将王庭德先生赠我的两本书放在了一起,准备再重读一遍。手机忽然震动,正是他发来诗稿的照片:“我太矮,我没法再矮了,矮得可以让你得意地高不可攀……”
我突然发现,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王庭德先生第四次握手了。
(2025年3月11日晚随笔)
作者简介:
胡名才,陕西省紫阳县人,蒿坪镇初级中学教师。曾获得“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紫阳县优秀教师”“安康市十佳百优通讯员”等称号。有作品散见于《陕西日报》《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等。
本期编辑:刘萧娇
责任编辑:肖海娟
本文TAG: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