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梦在故乡里 文/刘家胜
深秋,夜深人静,刚刚睡眠,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那些熟悉的亲朋好友,还有逝去的亲人,时常在梦中相见。斑驳的岁月之墙,砌起了时光的长廊。时空已久远,但因情感而困挠,无法抹去那一页光影。
汉江南岸,棕溪小镇那个山沟沟是我生长的地方。零散的小街,被四面群山环抱,小溪潺潺流过依山傍水的街道旁。清晨,袅袅云烟在山边移动,像似酣睡中大山的气息,给人一种神秘幽远的联想。
龙头寨下是美丽的棕溪小学,我在这里度过快乐的童年。小学的启蒙老师,他们以三尺讲台展示才华,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学生心灵,夜以继日地备课和传授知识;以耕耘而芬芳,以开拓而闪亮,以培育而充实,辛勤地培养孩子们成长。
我们放学回家途中,看到涓涓的溪水,横缠着逶迤的群山下,绕着山弯岩石湍流到河下,泛起朵朵涟漪。当我们来到小河边玩耍,一会儿进了水里,在石头下摸小鱼,一会儿拍拍岸边奇异怪石,一会儿择择河边的小草,把它拨出来,洗一下,拿回家当青菜吃。这就是我们走过的童年。
六十年代初,我们在蜀河中学上学,那个年代正是困难时期,山里学生能考上中学的为数不多,能上起学更是不易。两周回一趟家,取点钱和干粮,行走在汉江边六十华里崎岖不平的小路上。那时从不逃学,在校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对知识追求如饥似渴。我们非常尊重代课老师,每当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娓娓动听地讲解语文课里美文和古诗词,特别能引人入胜;语文课基础知识,充实了我们写作水平;历史课和时政课,开阔了视野,让我们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和源远的中国五千年文化。那一道道数学题,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些物理、化学,生物和外语课,充实着我们年轻的大脑,把我们带进浩翰的知识海洋。
我们正在为理想奋斗之时,无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我们引入歧途,充当不知天高地厚的红卫兵。随之,上山下乡插队农村,离井背乡搬迁几个地方。到了七十年代初,又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投身于三线上贡献青春力量。
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三年,离开故土十年后又返回原籍,把我们几位同学又一起,分到本区农具厂。来到这个集体所有制小厂里,我曾打过铁,铸造铧,翻砂加工农机具和铸铁锅;曾在木工房锯木扳,加工桌椅和木箱;还在储酒车间酿曲烧酒;又在油厂压榨桐油及菜籽芝麻油。为开拓地方工业发展,生产元钉和铁丝推向市场。
在那个大变革时代里,正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大潮下,我又去经商,在市场经济中拼博,去不断地改变职业,充实和丰富人生阅历。
许多年过去,我那些同甘共苦的工友们的情景,常常在脑海里浮现。
漫漫人生路,回荡在不同历史进程上,是纠结,又是在拼博,交织在创业途径上。回忆,就是一个人生梦点。那些琳琅满目的景致,曾是灿如繁华;那些颠簸流离的经历,是沉淀在心里烙印。心绪是写在岁月素笺上一抹月光,自然有一种怀旧感,既便是邂逅的冷暖,以及错过机遇的断章,依旧是安然无恙。
曾经的街坊邻居,兄弟姐妹,还有那些亲戚朋友,如今我们彼此各居一方,各干各的事,各行各的路,人生就是一切随缘,有来有往,有聚有散。
携一轮秋阳,明媚昔日的忧伤,收起陈事的眷念,过往的故事深深地收藏。静下来,让时光不老,叙友情如溪水流长,人与自然美满相处,生活充滿阳光。愿大家幸福安康,共渡明天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
刘家胜,中共党员,旬阳市棕溪镇人,蜀河中学六六级老三届,下过乡上过襄渝铁路建设,曾在旬阳县棕溪区综合厂工作。现在是旬阳太极城文化研究会会员,《旬阳人网》特邀作家,个人公众号(春意刘家胜),美篇会员,90多篇作品40多万阅读量,在(旬阳乡土文学)等各种平台发表近百篇20余万字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责任编辑:肖海娟
本文TAG: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