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 文/刘春芳
又是秋天,又是中秋,又见月圆。
读着李白的静夜思,品鉴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是中秋,又见月儿圆。人生弹指一挥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幻的总是那月下的芸芸众生。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一样。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故乡的美,美在明月。曾见过浩瀚大海上的月亮,也见过大漠沙海里浮起的圆月,但都不及故乡低矮的小石头山上升起的明月来的有韵味。“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明月,小桥,流水,人家。茂林修竹,月夜风荷。中秋之夜,更是暗香浮动,月色清浅,人约黄昏后。故乡的美,美在诗情画意,美在人美心也美。看过柳宗元永州八记的人都明白,那种美,是摄魂蚀骨,见过一次,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的。不信,亲自来看一看,被勾掉魂儿可别后悔喔。
小时候家乡的中秋充满了月饼味,桂花香。大人们走亲访友,谈天说地,脸上写满了收获团圆的幸福。最欢乐的是小孩子,每人拿起一块五仁月饼,津津有味地吃着,不管不顾月饼肯后落的屑渣,吃完了就疯玩起来。不一会儿就玩得灰手灰脸,浑身脏兮兮的,可还觉得意犹未尽。实在玩累了,就坐在门槛上,嗅着桂花香,痴痴地望着那轮明月,嚷着谁看到的月亮更圆,月亮更亮。
小时候家乡的月圆之夜,总喜欢仰望着浩瀚的星空,凝视着皎洁的明月,听着外婆讲着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想象月亮上的影影绰绰就是清冷的广寒月宫和吴刚怎样也砍不倒的桂树,总想在那些斑驳的阴影中找到嫦娥与吴刚的身影,而大人的指点又总与自我的想象对不上号,因而时常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感觉。
学生时代,中秋节时能吃到一块月饼都是一种奢侈,但并不能说缺少欢乐,毋宁说那个贫瘠时的节日由于会改善伙食,更为让人期待。在中午的饱餐之后,晚上在操场就会燃起一堆堆篝火,篝火的四周围坐着的都是洋溢着青春的笑脸。大家笑着、喊着、唱着,尽情享受着中秋之夜的喜悦。而我始终觉得熊熊的篝火与满月的夜晚有些格格不入,火焰的红光刺破了月光的清冽,所以晚会结束后,总是喜欢独自徜徉在喧闹之后归于沉寂的学校,把自我融进浓浓的青光之中,想像着古人"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意境。
工作以后,生活的压力使我无暇抬头看天看月,无数个完美的月圆之夜在疏忽中悄悄溜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年我对月亮的独钟之情,慢慢地有了复苏。只要是朗月,不管是如钩还是如盘,总想用镜头把它记录下来,以寄托自我心中的某种情愫。朗朗的圆月又让亲人们感到"天涯共此时"的慰安,于是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期盼。月光不会热烈,它总是清冷的,但这种清冷并不令人厌恶,反而会让人感到某种愉悦。尤其是满月,只要天气晴朗,它总会把银辉洒满大地。皎洁的银盘有时飞在云端,有时爬上柳梢,有时悬在楼顶,有时挂在街角。
如今,长大了,中秋依然是中秋,月亮依旧是月亮,可是感悟全然不一样了。吃的是上等月饼,却依旧觉得小时候的五仁月饼好吃,中秋在我的生活中渐渐淡去了,唯独仅有那轮明月,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她的高雅。中秋之夜,几缕凉爽的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亮就像一位娇滴滴的少女,在我们的期盼中露出她美丽而又神圣的脸,流淌出了慈母般的温婉,将天空映得光彩夺目。星辰镶嵌在浩渺的夜空,宛如散发着绚丽光彩的珍珠,又似清澈明亮的眼睛。月光轻轻地洒满大地,银色弥漫了整个天空,就像一幅禅意的画卷,让人感到满足与心安。
中秋月,故乡明。明月是同一轮明月,中秋也是同一个中秋,并没有什么差别。有分别的是我们自我的心,一切只因那月下的人。当我们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走向远方,经历千辛万苦,去寻找心中的乐土,去寻找梦想的天堂。有一天蓦然回首,却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原在灯火阑珊处”!天堂就在心中,乐土就是故乡。我们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突然了悟——人生原先如此。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作者简介:
刘春芳,陕西洛南人,研究生学历,爱好文学,曾在市级以上发表散文、新闻稿件百余篇,喜欢唱歌和诗意生活,现供职于西安市某单位。
(来源:秦岭文学)
责任编辑:肖海娟
本文TAG: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