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旬阳文学

 好一部宏大之作 ——任登庚著作长篇小说《变迁》序 文/吴建华

作者:吴建华 时间:2023-09-30 14:20:44 点击数:
导读:任登庚先生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变迁》初稿,便放于我的书案。我正忙于写作,意欲随便翻阅一下,以便下次与他交流。谁知,当我翻看目录,便觉得这是一部宏大题材的鸿篇巨制,待具体翻阅内容时,竟无法放手了。我被小说里那弥漫的乡土气息所包围,又被流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作者与我同年,我们称老庚。他小说中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特别是没有考上大学回乡修理地球这一部分人物的艰难历程。人们常说:“在校成绩拔尖的,将来毕

任登庚先生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变迁》初稿,便放于我的书案。我正忙于写作,意欲随便翻阅一下,以便下次与他交流。

变迁封面.jpg

谁知,当我翻看目录,便觉得这是一部宏大题材的鸿篇巨制,待具体翻阅内容时,竟无法放手了。我被小说里那弥漫的乡土气息所包围,又被流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作者与我同年,我们称老庚。

他小说中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特别是没有考上大学回乡修理地球这一部分人物的艰难历程。人们常说:在校成绩拔尖的,将来毕业是上班的;在校成绩一般的,入了社会是当官的;在校成绩差远的,进了社会是当老板的。果然,任登庚先生当年成绩一般,没考上学,也就没进大机关坐班;由于成绩差得不远,也就没有成为老板;他还真的与当官有了缘分。我虽为考上学的上班人,但我无时不在关注那些同出农门的回乡族。我也费过许多精力去调查他们修理地球的战绩与命运,但终归缺少血肉与灵魂体验而没有成效。现在好了,任登庚先生送来了比较完整的、系统的读本,使人看后如同一下回到了几十年间走过的岁月。   

 通篇小说,可以概括为两史一卷

两史,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史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基层组织的变迁史; 一卷,就是画卷式地再现当代农村的变迁生活。

我们先来看主人公田自智的成长史。他高考落榜以后回到农村,第一天薅草被人戏弄背锅底吃葫芦,接受安心信命与当庄稼把式的思想教育;在扛卖椽子时,累得骨软筋松,睡到地下起不来;就连烧火粪这样最底的求生方式,也要遭人嫉妒与讥笑;他当代理民办教师被老教师欺负、被同龄教师戏弄;他当副乡长被正职随意批评与无情地戏弄。等等这一切,他都挺过来了。在他成为基层一把手时,他便奋力工作,忘我劳动,力求多栽一片烟草,多修一段公路,让基层早一天踏上康庄大道。至此,我们从主人公身上看见了三农的希望!

主人公的这一成长过程伴随了我们基层组织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史。

尽管小说是从爷爷写起的,其时间跨度近百年,但作者很好地把握了重点写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变迁。诸如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大集体劳动与生产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对此的态度等,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使人看后如临其境。特别是在政社分设与撤区并乡的重大机构改革过程中,上级组织的动向是什么,同级干部的思想变化有哪些,农民的思想倾向点在什么地方,《变迁》都有重点交代,读之回味无穷。在我们今天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中,曾经的繁华乡村与庞大的基层组织,将风光不再,《变迁》将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录和回放的见证。

小说中,有酸甜苦辣咸的人生滋味,还有悲欢离合的命运故事。与主人公一同回乡的四个有志学生,王龙显在回家的第二天就接到了参加工作的通知,但后来却一事无成,在公路上丧了命;田勤勤虽靠当官的老子找到了工作,后来却下了岗;田自久当了民办教师,虽靠本事找到了如意职业,但后来又被打回了原身,在个体小卖部里消磨人生。还有老教师尚居东、武装部长孙成、青年干部钟耀、在各个职业中跳来跳去的田德远、为了多子多福与干部冲突的田自贵等等,他们的命运都是千奇百怪与千姿百态的。小说主人公一连串的搭档,三个乡长也很有意思,其中大篇叙述了钟耀由钟阎王变为钟青天钟专家的过程。它折射了乡村的变迁,是伴随着血与泪、风与火、歌与哭、爱与恨的裂变。

任登庚是善于讲故事的。讲故事的人要沉得住气。

作者在整个作品中,所写大喜场面不发狂,失意的境遇不大悲。在主人公的婚礼上这是大喜场面,是应该大写特写书的,但作者在此却怜墨如金,只用寥寥几笔带过,这使人看到了当时环境对他的压抑;在两次入门和十指岭乡一次升五级的时候,他的心态很平稳,决心不在生活中挨胡屠夫的耳光!在写人生的三次回落时,第一次的态度是我该向哪里去呵?表现出了迷惘、彷徨;第二次却是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办法?表现出了想在干中奋起的精神。第三次他什么都没有说,就顺利地进入了新的岗位。这一切都表现了主人公性格沉稳,逐步走向成熟,遇事有着良好的心态。

小说中,有大面积的写景,有很强的纪实效果。但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作者在这方面要不写就不提,要写就从外围着笔,使人能看到一幅幅宏大的场景。在写出生地田家院子时,首先从旬河着笔直到冷水河、何家园,最后才落到这四方的山顶,一个个酷似花瓣,山与山围成一圈,将整体构成了一个巨型莲花。正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真正展现了陕南山区的风貌特色!在写冷水乡政府时,从南北两山,中间夹着冷水河开始,最后落到圈椅上;写十指岭乡时,先从洵河县着笔,最后落到十个指头上。这一切使人看到了小说的宏观之貌,又看到了它的细微之处。

同时,作者把自己丰富的基层阅历同小说情节与细节有机结合,大量使用乡俗土语、旬阳式的幽默,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使人物个性鲜活饱满,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与性格,也足以令民俗学家反复研究。如作者对田忠良的烟袋形状和用途的描述,对铁锤子买东西送礼最后只剩下一毛钱如何用的叙述,对社教队使用农村年轻人而又无情地抛弃,作者在此发了长长的议论等等。在整部书中,从人物看,上至市委书记,下至三岁幼童;从时代看,有旧社会的保长和无赖,有新社会县区乡村的干部和变色龙式人物;从家庭来看,有丈夫和妻子以及子女;从场合来看,有会议和红白事的场合,还有两人的密商;从交际手法来看,有送礼过程和酒桌排场……要写好这些情节与细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不体现出任登庚先生对生活的详细观察、深刻分析和深层体验的感悟能力。他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切身经历,这些东西是写不出来的,就是靠调查硬写出来,也只能是调研报告而已,不会真切感人。

现实生活中,有人很会写但没经历,有人阅历丰富但又拿不起笔,这实在是一件憾事!只有任登庚先生弥补了这个缺憾,既有生活阅历,又能握笔纵横驰骋,以至于完成了近50万字的重大写作。在此,我由衷地表示祝贺!也乐于向读者朋友推荐之。

当然,这部长篇毕竟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

书中还有不少的缺陷和不足,需要与读者朋友一起来共同完善。我们渴望指正!

是为序!

                        20101217 于西安半坡

作者简介:

吴建华,男,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东方哲学创新论坛副院长,《陕西史志》和《文化陕西》总编审,《太极城》杂志主编,旬阳现代太极城发现人与研究者。


"真想不到会有人会打赏,言语也许对你并不重要,但我还是谢谢你。"
给小编打赏
 好一部宏大之作 ——任登庚著作长篇小说《变迁》序 文/吴建华
扫码支持 扫码支持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2
5
10
20
50
自定义
您当前余额:元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余额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打开QQ钱包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本文TAG:

网友评论:

加载中~

本文编辑
Copyright © 旬阳门户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陈睿律师
陕ICP备2023000076号-2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49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