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访谈

汉调二黄浅析 文/柴子彬

作者:柴子彬 时间:2024-12-14 17:03:25 点击数:
导读:说在前面,为啥在此要讲汉调二黄的浅析,汉调二黄是我们旬阳最重要的音乐和剧种。搞创作不懂音乐,你就不知道用音乐咋表达思想感情。只有你去学习旬阳民俗音乐,这样你的小

说在前面,为啥在此要讲汉调二黄的浅析,汉调二黄是我们旬阳最重要的音乐和剧种。搞创作不懂音乐,你就不知道用音乐咋表达思想感情。只有你去学习旬阳民俗音乐,这样你的小戏中,在哪里那个角色唱什么样的唱腔,才能更好的表现角色,更好的塑造角色。所以今天此,不讲别得音乐,七擦八擦,二棚子,花姑子,八步景,陕南道情,其实这些都很重要,你去学习,对你的创作都有好处,学了这些,你都用的上。

汉剧3.jpg

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讲汉调二黄。我是81年参加工作到剧团练功的,那个时候跟着老师们学习汉调二黄,以及戏剧的表演,从跑龙套开始。汉调二黄的唱腔很好听,很高雅,也很有难度的。比如们汉调二黄大戏中的一场戏《狸猫换太子之打金殿》,石老师的一段唱腔等。想想人家是咋样运用这些音乐的。汉调二黄,网上也有这些资料,下来老师们自己可以查一查,还有一些视频资料,你们也可以听一听。学一学。但是要注意,安康的调二黄和我们旬阳的不一样,和湖北武汉的汉剧也不一样。咋样不一样,你们自己去学习,以学习就知道了。在此我们来听一段武汉汉剧折子戏《双下山》。在看一段安康的汉剧《法场会》

1.汉调二黄在旬阳发展的历史渊源今天我们不讲,从汉调二黄的艺术特色开始讲起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西皮用于表现愉快、爽朗的情绪和场面,二簧用于表现悲哀、肃穆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阮、唢呐、笛子、喇叭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锣、铙钹等。汉调二簧的脸谱样式众多,比京剧和秦腔更为考究,目前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多个[4]。

2.板式

唱腔音乐中有西皮类九种板式,如[导板]、[慢一字]、[一字]、[二流]、[三流]、[浪里钻]、[撩子]、[滚白]、[洒头];二簧类板式有[导板]、[回龙]、[慢一字],[一字]、[扣扣板]、[平板]、[浪里钻]、[撩子]八种。各种板式的起板、转板、落板都有一定规律;唱腔也兼用一些昆曲,吹腔和民间小调。

3.曲牌

文场丝弦乐器

曲牌

[小桃红]、[放风筝]、[哭皇天]、[银纽丝]、[小开门]、[万年欢]等50首左右;唢呐曲牌常用的有20余首,如[金榜头]、[四合四]、[朝天子]、[大开门]、[三枪]、[六么令]、[东鲁罗]、[哭皮]等,武场锣鼓段有开场锣鼓[金银花]、[乱石窑]、[九棰子]等;动作锣鼓段有[四击头]、[豹子头]等;板头锣鼓有[导板头]等。

唱词

词格

以七字句、十字句多见,亦有长短句者。

4.传承发展

经研究认定,汉调二簧形成较早,各地其他皮簧声腔剧种都与之存在渊源关系,它对川剧、徽剧、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近年来,汉调二簧观众锐减,经济上出现困难,不断走向衰落,专业剧团纷纷解散,目前仅剩下安康汉滨区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而且这个惟一的剧团也正濒临解散的危机。在此情势下,有必要大声呼吁,应该尽快对这一古老剧种进行抢救和保护[4] 。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电视

等现代媒体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观念与文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地方戏曲的演出市场日益缩小,有些戏曲种类甚至销声匿迹,汉调二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原先陕南地区的十余个汉调二簧专业团体也相继解体,如今仅剩下安康汉剧团一家专业演出团体,艰难地保留着奄奄一息的汉调二簧剧种。

5.汉调二黄在旬阳的发展历程

旬阳位于陕西东南部的秦巴山区。西接安康平利,东接白河以及湖北的竹山、郧西;北界镇安;南与湖北竹溪接壤。清人毕沅曾赞之曰:“洵阳其地,西通陇、蜀,东接荆襄,控房竹而引商、洛,在西推为形胜之区”。旬阳历史悠久,秦时设关,汉时置县。据近年所获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旬阳地处秦岭以南,西北寒风不易侵袭。适合农作物生长,还盛产优质的土特产,如桐油,木耳,生漆,蚕丝等等,旬阳自古矿藏丰富,以汞锑矿最丰,再加上汉江这个黄金水道,所以,古时旬阳就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历史上好几次湖广移民,如湖广填川。不管是在陆路还是水路上,旬阳都是必经之路。商贾们以此在汉江两岸行走,汉调二黄借此上下交汇。

从古到今,旬阳人民就是在这块热土上辛勤劳动。在创造赖以生存的财富的同时,也创作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财富。经查证,旬阳最早的古戏楼旬阳县城隍庙戏楼,修建于明成化十年。后,明嘉靖年间有修建了关子沟戏楼、回笼寺戏楼、神河关帝庙戏楼。伺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民国均有戏楼建造。据此推断,旬阳从明中叶就有各方面成熟完整戏剧演出。据光绪刊本《洵阳县志。风俗》“淫戏宜禁也”条载:“春祈秋报,戏会梨园,亦观蜡之遗至多方装演,备诸嫖囊,妇女杂观......有犯必惩,使其消声匿迹” 可想此间戏剧盛极一时。

清末,最早出现在旬阳的二簧班社,当属旬阳张河乡花房子的傅重仁的汉调二簧戏班.有演员三四十人,行当齐全,基本上是从湖北请来的。常在县境内和湖北边界演出。有一年,傅班主带领他的班社到旬阳县城来演出,因没有拜码头,演出被当时县衙班头绰号“火神爷”砸了场子。“火神爷”原名刘俊,外来班社想到县城演出,必须要到他那里去拜码头,不然你就休想在县城演出。傅班主不谙此道,此结果被“火神爷”没收了演出的衣箱。傅班主托人说情无果,无处讲理,带气回到花房子,一病呜呼。可怜傅班主“卖了千亩地,建个班子唱二簧戏,结果实不好,着气病死在家里”。

民国初,神河石西藩成立了二簧戏的化妆团演出班社,俗称娃娃班。在神河招收了一批少年儿童30多名做学员,从旬阳的蜀河二簧班社,请来当时在湖北二簧戏班非常有名的文武戏不当手的教师爷田春山,来神河化妆团教戏。后来湖北艺人黄志明(黄大架)、吴忠义二人逃难路经神河,石班主盛情邀请二人在神河娃娃班任教。 田春山,祖籍湖北上津县人,十岁随其父所领的戏班学戏。后拜湖北艺人刘五为师,出身科班。民国三十四年去世。文武全才驰名汉江一带。民国三十二年被神河任娃娃班教师,虽然他在神河教戏的时间很短,然而在短暂的时间里,为神河化妆团培养了一批李思恭、鲁安治、周光明,刘成学等等二簧戏艺人。

神河二簧戏班的演出剧目多,声腔优美,板式齐全,包含了上河派和下河派的唱腔。他们的有些板式和唱法,在现在二簧戏中很少见。他们十大行当齐全,长期在旬阳各地演出。尤其是在解放前的战乱中,依然没有中断演出。班子人跑散了,就和外地也是“跑反”的外地京戏班子合作演出。那时,在神河不懂二簧戏的人太少了!在路上,你遇上个人他随便就会唱上好几段。神河的娃娃班子戏路广,文武不挡,唱腔优美动听,功夫出众,所以一直来都很受欢迎,班社成员在神河受到极高的尊敬和礼遇。刘成学是神河娃娃班的主要演员,至死都酷爱二簧戏。

自民国以后,各类二簧班社遍布旬阳各地。东区蜀河、仙河近十家班社,北区也是如此,南区更为兴盛。几十年后笔者还有幸寻找到北区著名艺人钱礼宝的一些唱腔录音资料,其唱腔甚是高昂激荡。全县主要有神河化妆团、城关化妆团、蜀河化妆团、王兴发戏班,袁正堂戏班,冯金贵戏班,杨占奎戏班,黄金培戏班,隆子列戏班,鲁家皮影班,还有其他剧种的戏班,大概三四十家。他们长年四季到处赶庙会演出,有的庙会一演就是几天几夜。当时主要的庙会有:二月二和八月二的“土地会”,三月三的“清明会”、“佑圣宫祖师会”,三月九和九月三的“黄州会”,三月十八“三皇五帝会”,三月十九的“妙善菩萨会”,四月二“三贤祠会”......一年四季,庙会、堂会演出不断。

此外,外地的一些班社也常来旬阳赴会演出。他们相互观摩学习,交流技艺。其中以安康“同心社”、清顺班,镇安五福班,郧阳王茂盛班等尤为盛大。安康同心社女演员钟玉莲、钟玉凤在旬阳演出,是旬阳人民第一次看见女人演旦角,大开风化,大开眼界,大为惊叹,着实令观众感觉大不一样。

西安汉调桄桄的娃娃班来旬阳演出,技艺超群,得到了“一斗金”“二斗银”......

等等的赞誉。

镇安的“五福班”和湖北郧阳的王茂盛班以武戏见长,对境内一些班社只演文戏不演武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外地班社在旬阳的演出,不仅丰富了旬阳二簧戏的剧目,交流了技艺,也使得二簧戏的声腔得以发展。

虽然说在地域上将陕西的汉调二簧班社分为三个派别,“洛镇派”、“关中派”、“汉江派”,三派的唱腔各有不同。“关中派”因关中语言的关系,与秦腔演员的交流合作等原因,他们的唱腔较“洛镇派”更为高吭激昂。而“汉江派”较前两派唱腔显得柔美婉转。陕西汉调二簧戏名分三派,实质上三派的声腔、旋律,戏路,戏目等等,都因师承的原故,三派血肉相连。而旬阳的汉调二黄为“土二簧”、“山二簧”、“靠山簧”,后来通称为“汉剧”。在与武汉的汉剧相比,在声腔上、旋律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武汉的汉剧,旬阳的汉剧唱腔上、伴奏上就显得非常的原始。尤其是在唱腔的板式上也有诸多的不同之处。如让板西皮就和安康的汉剧大为不同。还有过门、声腔句末的放腔等,相对于他们,旬阳的二簧声腔旋律就显得简单原始。旬阳上接安康、汉中,三处的汉调二簧在声腔上基本相同。

历史在发展,戏剧也是如此。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大地上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在政治革新的中,旬阳也开始了新文化热潮,开始演出“新戏”。但是由于战乱以及社会变革,等诸多的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二簧戏在旬阳演演停停,一些班社难以维继先后解散。

1950年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刘乃英(音)亲自主持召开县城知识界、戏剧界的文艺座谈会,学习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对发展旬阳的戏剧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后迅速成立了旬阳县城关人民汉剧社。以作示范。

1951年根据全国戏曲工作精神,旬阳县人民政府、旬阳县文教局对二簧戏等各剧种里的旧剧舞台上的,情节上、表演上、剧本里存在的丑化劳动人民的,以及各种野蛮、恐怖、迷信,反爱国主义的等在剧本上和表演中予以取缔。一个健康的、美的、进步的戏剧作品又 一次展演在旬阳的各个舞台上。二簧戏在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城关汉剧社赶排了一批反映爱国情节的二黄戏剧目,如《闯王进京》、《卢俊义上山》等。神河的化妆团也排演了《三打祝家庄》、《害人一贯道》等为当时的土改宣传,他们跑遍了旬阳的山山水水。

1959年旬阳县举办全县戏剧汇演,涌现出许多非常优秀的节目。此次演出除了有汉调二簧戏,还演出了各种剧目小调山歌以及现代戏。

1960年71日旬阳县成立专业表演团体——旬阳县人民剧团,剧团体制属地方国营,演出剧种汉调二簧。后改为汉剧团。文革期间,将汉剧团又改为文工团。旬阳人民剧团第一人负责人刘新才,陈锋任副团长。有时为了宣传,也兼演别的剧种。1961年剧团大搞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之法,派优秀学员外出学习,请陕西省文化局戏剧辅导组的干部老师来旬阳剧团辅导学生排练新戏。请来了郭育民、高登云,陕西省京剧团的武生演员谢迎春。排导了大型汉调二簧戏《紫金簪》、折子戏《白水滩》。演员们在功架、表演、唱腔上都有了飞跃式的提高,《紫金簪》一剧在旬阳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60年到70年之间请来了 好多位老师来旬阳剧团排戏任教。1965年剧团被省政府表彰为“乌兰牧骑”,县委政府下文,号召全县人民学习旬阳文工团文艺为人民的先进事迹。

旬阳汉剧团六十七十年代的汉剧,因受到政治原因的影响,宣传方向的转变,汉剧基本上停止,剧团改唱其他剧种,此时旬阳各地的民间的汉剧已经奄奄一息,所有活动几乎全部停止,班社的服装道具散失殆尽。旬阳文工团许多二簧的艺术人才改行。旬阳汉剧团的主要青衣演员周家莲调到神河中学,任图书管理员。调到各行各业的老师很多很多。80年请来了西安京剧老艺人高善斋来旬阳排练了大量的二簧戏。《狸猫换太子》(上下),《越王献西施》,《棒打无情郎》,《屠夫状元》,《诸葛亮招亲》,《清风亭》,《十五贯》等大型剧目。此年始旬阳剧团巡回演出,安康、石泉、汉阴,西乡、镇巴、紫阳,所到之处,一票难求。《狸猫换太子》在安康连续演出十二场,安康县广播电视局还做了现场录音。那几年每当晚上安康广播“戏剧栏目”时段,就会听到《狸猫换太子之大金殿》、《狸猫换太子之打龙袍》、《清风亭》等录音。同年冬,由文化局长张志明带队参加在安康举办的全省汉剧汇演。旬阳文工团演出的大型汉剧传统戏《黄天荡》,剧本改编王道中、王林夫,导演张光明。《黄天荡》荣获演出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此演出中,武汉汉剧院院长陈柏华,副院长李罗克,表演演出了汉剧《柜中缘》。在此期间李罗克在安康收徒。其后李罗克院长带着他的五个弟子以及表演、声腔等各方专家,来旬阳交流传播武汉派的汉剧。使旬阳汉剧在表演和声腔旋律等方面再一次得以提高。1981年初,由地区文化局长刘文杰带队赴省汇报演出。在西安人民剧院首场演出了大型汉调二簧传统戏《清风亭》、《黄天荡》,还演出了三个二簧

折子戏,《打瓜招亲》、《打花鼓》、《双下山》, 省各级领导给于了高度的评价。陕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对展演节目进行了录音,向全省播放。同年七月招收了一批学员。1983年由于电视等原因的冲击,二黄戏的演出显著减少。1984年剧团请武汉汉剧院的余国豪、游玉荃来旬阳,参加旬阳县文化局长何永明编剧的《孔明拜绣楼》的二簧配曲创作,同时创作的剧本还有 折子戏《光棍雇工》、《拜女婿》,参加安康地区举办的戏剧观摩演出,《孔》剧获一等奖,《光》剧获二等奖,《拜》剧获三等奖。1985年3月应汉中地区西乡县政府的邀请,赴西乡参加历时十天物资交流大会的演出。同年九月招收40名学员正式进团。学员班戏剧武功老师武汉汉剧团的夏荣诗、王江海等四名教师。同年12月学员班汇报演出《二进宫》、《拾玉镯》、《秋江》、《八仙闹海》,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1998年县委政府决定,在县文化局具体经办下,旬阳汉剧团解体。

旬阳二簧戏的各类人才各奔东西,从此旬阳的二簧戏进入衰败期。历经九十年代到新千年,旬阳二簧戏的人才几乎所乘无几......

2011年初安康大地上寒风未退......

地委书记刘建民同志说:“ 振兴汉剧已刻不容缓啦!刘书记说:汉剧是一本书,汉剧是一部史,她书写和记录着安康的昨天和前天,对待汉剧就是正确对待安康的过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安康人民始终对汉剧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面对汉剧日渐衰落的局面,一些文化学者和专家痛心疾首,一批汉剧艺人和社会贤达奔走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媒体强烈要求保护和振兴汉剧艺术。 他还说我们不能割断汉剧历史,更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认识安康文化,也不能以随波逐流的状态冷观汉剧潮涨潮落。尽管汉剧目前滑入低谷,但我们绝不能在今天让她衰落和断代,否则将是时代的悲哀和我辈的不肖。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听到汉剧,浓浓的乡情就会涌上心头,就自然而然想到汉江、想到安康、想到可爱的家乡。

的确,二黄戏是我们安康旬阳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是我们的安康旬阳-——块热土上的无上乐音呀!除了二黄戏,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真的就是剩下两餐面吗?我们如果失去了这个这个地标性的文化之魂,我们安康人旬阳人,将再也找不到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精神之路!

近年来,旬阳县委政府领导多次召集相关人员,探讨研究二簧戏振兴的具体事宜。县文旅广电局也把振兴二簧戏的工作任务分配到人,县文化馆辅导人员深入基层、厂矿、企业、学校,举办学习班,给干部职工教唱二簧戏唱段。并积极把二簧戏具有特色的唱段,用歌舞等形式在舞台演出、接待演出中展演。文化馆希望能够借此平台呼吁全县干部职工们,积极参加到二簧戏的振兴工作中来。

原剧团的几个老艺人,也在以个人名义收徒教唱。现在各级领导重视,干部职工群众们积极参与,又有老师热心的传承指导,二簧戏很快就会在旬阳,得以恢复和振兴。我们每个旬阳人有责任把二簧戏传承下去,如果二簧戏在我们这一带身上断送的话,我们就是历史的大罪人!朋友们,我希望大家积极参入二簧戏的振兴工作中来!在我们旬阳,形成人人参入二黄戏的振兴,人人关注二黄戏的发展,人人都是二黄戏的传承人!真心实意为二黄戏的振兴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在文章后面的话,这篇文章成稿于2012年初春。奉文化旅游广电局领导的安排,从11年起开始全县范围内的汉剧普查工作。本人走访了当时在世的汉剧的艺人们,其中包括剧团的老领导,工作在外地的老师们,是他们告诉了我二黄戏在旬阳的故事,以及二黄戏的兴衰演变。本人也是旬阳汉剧团81年的学生,看到今天我们旬阳二黄戏,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呈现出奄奄一息的局面,深感惋惜和愧疚,才写下此文章。文章里肯定具有浓烈的个人思想色彩和情感以及观点,不当、错误或者过激,敬请老师们谅解。

(作者:柴子彬

责任编辑:肖海娟

本文TAG: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加载中~

本文编辑

小编

TA发布信息

编辑简介: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旬阳门户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陈睿律师
陕ICP备2023000076号-2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49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