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一段往事 文/刘家胜
爷爷十八岁时,从河南省邓州市东郊背井离乡,为了生活出路,独自一人到外闯荡江湖。先到湖北省老河口市街道离店铺当学徒,后因战乱所迫,离开了这里,沿着汉江水面上来到陕南旬阳县。先是来到蜀河口帮人贩运山货水运生意,经人介绍后到棕溪街定居,娶了蜀河街申枝梅为妻。我的奶奶人强,办事果敢有主见,虽然在棕溪沟里举目无亲,但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独立门户,从此有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刘氏大家庭。
我们在棕溪街上属外来户,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举步确实不易,居住房屋也成问题。我们租住在大户地主陈启怀的房子里,开小店卖货,过着度日如年的艰难贫苦生活。
爷爷个性豪爽、耿直、乐于帮人,认识熟络了汉江上的几位船太公以及旬阳至蜀河口的贩运客商。爷爷当年在湖北老河口住过几年,有熟人及江湖上的朋友,能联系农副产品的销路,从中挣些经销手续费。日积月累,与经营人员混熟了,打通了江湖船太公与货老板的关系,慢慢地在棕溪一带人脉关系好了起来,在棕溪有了立足之地。
一九四五年战争年代,爷爷在湖北省老河口经营的桐油生意亏于战乱之中。我家状况危急,在资不抵债情况下,爷爷又饱受牢狱之苦。当爷爷减刑放回家之时,一九四六年我的前奶又得了子宫癌大出血而去世,家境更是雪上加霜。二十二岁的年轻妈妈独当一面,撑起了这个大家庭重担。
解放后经历土改运动,三反三正,又从个体商贩到互助组,进行工商业改造运动。转入初级社到合作社,合作化运动中我家药店公私合营,转入乡卫生院集体单位。
我们家是以经营中药店谋生的,一九五四年合作化时期,棕溪街当时只有刘家和许家两家药店。一九五五年实行股份制合营,自负盈亏,按劳取酬,基本工资加资本分红。后来又招聘了几位医生,挂牌成立棕溪卫生所。
爷爷在卫生所当药剂师,主要工作是制做中成药。要把带根的中草药洗干净,分类整理,进行煮熟,晒干,切片,加工成型。那时没有塑料袋包装药物,只有用皮纸、包装纸,把中药包得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几副药包好后,垒起来用纸绳捆成型。有的药要用大碾槽捣碎,碾成粉末,做成治肝治胃的药丸;有的药做成消炎止痛的膏药,效果良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五五年八月初,父亲从展元调往棕溪小学任教时,因感冒引起了伤寒。由于秋雨连绵,江河涨水,交通阻隔,延误了治疗时间,当赶回到家里中医治疗时因延误了时间而病故。
爷爷五十五岁时前奶申枝梅病故,六十五岁时不幸又失去他的唯一一个儿子,我们的父亲当时去世时只有三十三岁。人生悲痛莫过于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我曾在棕溪小学念书时,放学回家路过卫生所,顺便进去看看。爷爷坐在木凳上,脚不停地推动碾槽滚动捣药,很是吃力。七十多岁的老人还不能退休,还在辛苦地干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辛酸难过。
爷爷干了几十年药剂工作,从调剂药品到捡药抓药,门门在行。摸索熟了,知道药理,医生开的药单处方一到他手,就知道啥病配啥药。
有的患者家属抓药,诊所里规定不赊账,那时候也没有合疗报销。爷爷说对患病者卖的是良心药,根据患者情况,药剂量该少时自然应该少点。有的医生为了挣钱多,处方药剂大,下猛药。爷爷据理相争,对用错的处方、开错的处方及时给予纠正。有的医生通情达理,但有的坚持己见,时间长了爷爷和医生们产生了隔阂。由于爷爷年龄大,爱管事,甚至有的医生 想排挤打压他。
一九六五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路线教育社教运动,棕溪公社卫生所也在整顿范围。爷爷白天在诊所捡药,整天站立,晚上参加会议还要一直站着做检查。
爷爷从未参加过党派和组织,一生忙碌于生计而奔波。从未干过违法乱纪的事,没有干过经济工作,不存在贪污腐化,不存在作风问题,政治上是清白的。整风会议中自查述职与干部检举揭发相结合,工作组实行“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方法,批判会要上纲上线,不然过不了关。他们把普通的生活琐事拉入阶级斗争上深入分析批判,有人问:你家为啥小土地出租?是否雇工剥削人?与旧政府里伪职员有没有关系?旧社会那时哪个副乡长在你家吃过饭?办过事?等等问题提得莫名其妙,匪夷所思,让人难以回答。
爷爷说黄土村农户邱令奎欠我家药费,拿不出钱,爷爷用自家两亩地所收粮食来顶账。并没有收地租,不知道啥叫剥削,只知道治病救人,病人治好了,然而土改时给我家认定小土地出租成分,名不副实。工作组中有人发脾气,说刘老汉还想翻土改的案,吓唬爷爷。一次次荒谬的批判全无休止地上纲上线,折腾几个月也拿不出任何证据。主持会议的文书员扣帽子,给爷爷安上“反攻倒算委员”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都知道这是在整人,有谁还敢说句公道话呢!
一九六六年冬末腊初寒冷季节,棕溪街上从四川广安来串联的红卫兵举行革命行动。受人挑唆,说刘家是反革命,勒令我们,把我们赶出棕溪街,要给棕溪供销社腾地方。我那时回到棕溪看到我家大门口贴了封条,门上邻居们说刘家被撵到后山去了,已经抄家封门。于是我蒙了,咋有这回事?我不知所措,无奈,只有寻找家人。
我当时无家可归,走投无路,向何处去?能咋办?只有默不作声地赶路。当我走到山岔这地方,三面环山,中间岩上夹 着一座破庙,两边两条小溪经悬岩下流过。两边上不沾天,下不沾地,无法生存。妈妈去打听临近的几个生产大队,都不愿接受这老少体弱孤儿寡母的一大家人。爷爷和弟妹们住了十几天后,又搬到西沟后山去了。
我又走了几十里,到了棕溪公社三友大队。那地方是棕溪和张河两区乡交界之处,是歪头山下神仙洞附近山角下的一个阴坡地方,终于在山崖下找到两间破旧石板房安下家来。
家里搬进去后又下了场大雪,石板房里渗水。外面冰天雪的皑皑白雪裹着大地,后山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窄小的石板房内异常寒冷。爷爷孤苦伶仃地坐在土坎门角拐拐上,忍饥受寒,妈妈又因为有事要办回到棕溪河里,家里只有己经失学的十来岁的小妹小弟,他们冒着纷飞的飘雪,在茫茫天际地雪地寻找柴火,供爷孙们烤火取暖。
我的爷爷从小失去父母,从河南邓州中原地方来到陕南大山里,在棕溪沟里住了几十年,为人正直豪爽,行医积德。不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晚年蒙受不白之冤,遭遇文革动乱陷于后山冰天雪地之中。虽后来又娶个奶奶同居十来年,却因突如其来的困境,这个奶奶不能再留在爷爷身边陪伴。老年虽孙子成群,但却无力支撑这个困难局面。家里只有我的母亲出头露面,关顾这个家庭。由于情况特殊,哥嫂和奶另居。被迫造成妻离子散,一家分成两家,天各一方,把这老小隔在两处,艰难度日。
人在难处,虽然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冷眼相待,有人划清界限,脱离情缘。但也有不少好人在安慰,在相劝在帮助。住在后山边的老汉送来木柴取火供暖,也有亲戚送来米粮食品,热心相助。人在难处,受助于贵人,感人至深。
过了春节后,公社召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即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年初总结动员会称为“三干会”,会后公社书记和社长通知大队干部,让刘家搬回来。给干部说,刘 家不是地主,也不是反革命。搞错了,赶快给予纠正。综台木匠王师听到后,第一时间就给我们家报信。
我们听到这个喜讯,甚为感动。政府还是实事求是,及时给予平反。有的人乘文学运动乱扣帽子乱整人,有的人盲目地被人煽动,听信谣言,但我们理解和相信多数群众都是明智的。在很快时间内我们又回到棕溪街上,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年前年后,搬出搬进。折腾了三个多月,我们终于平反昭雪。在阶级路线专案组少数人专制下,制造混乱挑拨离间,破坏社会安定之举的所谓“革命”,真是荒唐之举。那个年代里,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我们的家也是运动中运动。从六六年冬月到七几年返回期间,我们搬了十次家。子女们经受各种磨炼,老人们遭受着各种磨难。七九年我家回到棕溪街后,爷爷走完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
本文TAG: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本地头条]一马当先催奋进 万马奔腾展宏图 ----记棕溪镇最美乡贤商会会长马治文励精图治带领商会奋楫前行的事迹
- [旬阳散文]把最好的怀念记录下来 文/李康平
- [旬阳散文]父亲背脊上盛开的花朵 文/唐巴
- [旬阳散文]缝缝补补过生活 文/细雨流年
- [旬阳诗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咸阳武功怀古诗11首 文/笨马九方皋
- [旬阳诗歌]透过你的目光 文/唐巴
- [旬阳散文]矮矮屋檐下的红灯 文/唐巴
- [旬阳散文]城隍鬼鼓 文/唐巴
- [旬阳诗歌]裹着汉江水色的风 文/唐巴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六) 文/任登庚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五) 文/任登庚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四) 文/任登庚
网友评论: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六)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五)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四)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三)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二)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八章:联产到劳的时候(一)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七章:起势(三)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七章:起势(二)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七章:起势(一) 文/任登庚
-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六章:第一次回落(四) 文/任登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