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4):清廉一生明志修身 文/李康平
作者:李康平 时间:2024-11-05 14:42:55 点击数:
导读:父亲驾鹤西去已经三周年了。再发《我的父亲》一文,以示纪念。《六十以后》停更。清廉一生明志修身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父亲清廉一身正气,勤俭两袖清风,正是一生工作和生活的最真实写照。父亲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工作到解放初期南下的时候,干部一律都实行供给制,由单位给干部个人供给生活所需,吃在食堂,住在宿舍,春秋两季发放换季衣服,每月还发给几元到十几元钱不等的零用津贴,用于购买肥皂牙膏等个人生活用品。因此,在参
父亲驾鹤西去已经三周年了。再发《我的父亲》一文,以示纪念。《六十以后》停更。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父亲清廉一身正气,勤俭两袖清风,正是一生工作和生活的最真实写照。父亲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工作到解放初期南下的时候,干部一律都实行供给制,由单位给干部个人供给生活所需,吃在食堂,住在宿舍,春秋两季发放换季衣服,每月还发给几元到十几元钱不等的零用津贴,用于购买肥皂牙膏等个人生活用品。因此,在参加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根本没有个人家庭财产的概念,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在安康行政专员公署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分管专署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我们一家还住在父亲一间不到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房间的一角是父母的床,靠床安放着父亲的办公桌,另一角支一张单人床再加一块不到一尺宽的木板,是我和二弟的床。我们出生后先是住在保姆家里,上幼儿园是在全托班,上小学是在食宿班,只是周六和寒暑假回来和父母一起在办公室住,在专署机关大食堂吃饭。父亲没有家务负担,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直到文革前三弟出生,办公室实在住不下一家5口人,父亲在与专署机关大院相通的小家属院找了一间15平方米大的房间,一家人这才搬离了父亲的办公室。上世纪50年代初供给制改为工资制以后,父亲的工资定为113多元,这在当时属于高工资,高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两、三倍,再加上母亲的工资,我们一家人应当是生活无忧了。但是那时的日子依然过得非常节俭。小时候家里的家具除了机关公用桌椅和木板床之外,便是父亲买来的三个樟木箱子,说是准备将来给三个儿子一人一个,另外就是父亲用钉子钉几块木板自己做的一个两层的碗柜,放在一张桌子上。做饭用的炭炉和柴火灶都是父亲用碎砖块和黄泥自己糊的,父亲糊炉灶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看,父亲一边糊,一边告诉我们炉膛要大,收口要小,便于聚焦火力。父亲教会我们以后,再糊炉灶就由我们自己动手了。炭炉烧的是当地产的大块石炭,父母和我们自己用铁锤砸成小块填到炉内烧,碎炭末再和上黄泥做成炭岜子掰成小块再烧,一点都不浪费。文革期间专署机关食堂停办,小家属院几家人做饭都在自家门口,一家炒菜,各家闻香,倒也其乐融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食品供应紧张,父亲骑着自行车到乡下农村去买萝卜、白菜回来以“瓜菜代”填饱肚子。父亲下放到旬阳县神河区当区委书记的时候,有一次神河街上的食堂杀了猪做了酱猪头,特意留了一些问父亲要不要?父亲没舍得买酱猪头肉,只买了两个酱猪蹄拿回来给我和二弟一人一个。当我们确认父亲不是让我们当菜就饭吃,而是就这样吃掉时,又是惊讶,又是惊喜,很快就狼吞虎咽地吃个一干二净。我们吃的时候,父亲就一直在一旁看着我们,自己却没舍得多买一个一起吃。这只酱猪蹄是我人生第一次最奢侈的“大餐”,酱猪蹄也成了我喜爱吃的食物,但是从此再也没吃到父亲当年给我们买的那只酱猪蹄一样的美味来。上世纪70年代末一时兴起比比家里的家俱有多少条腿?比如说桌子、椅子、柜子都是4条腿等,据说最多的要达到72条腿。当时我们家的家俱不管多少条腿也都是公家的,自家没有置办一个像样的家具。于是我们撺掇父亲也给家里添置一点像样的家俱。父亲不屑地说比家俱腿有意义吗?多几条、少几条不都是一样过日子嘛!把工作干好了比什么都有用,都有意义!但是经不住我们一再缠磨,父亲最终还是同意添置一个大衣柜。但是为了省钱,父亲没有去家俱店买现成的漂亮家俱,而是去木材厂买了半立方木材,请了木匠来家里做衣柜,然后自己买了一种叫哈巴粉的棕色颜料和清漆,自己打磨染色上漆,说这样能省不少钱。父亲总是这样生活节俭得过且过,从不追求时尚购买大件物品。家里后来添置的第一对沙发是我自己动手做好拿回家的,第一台电风扇是我给父母买的,第一台单门电冰箱是弟弟家换下来的,一台显像管彩电看得色彩还原都失真了还舍不得换新的,后来还是长孙李乐从北京回老家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台液晶彩电。父亲2010年陪伴母亲来北京来看病,病愈后我挽留父母留在北京不回安康了。父母说来的时候都没带什么随身衣服,在京的几个子女便争相给父母买衣服。父亲赶紧叫停,说现在的衣服质量好,怎么穿都穿不烂,有两件够穿就可以了,买多了也是浪费。父亲对这样俭朴的生活非常满足,常说,过去皇帝也没看过彩电,没用过这么多的电器,要懂得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啊!父亲长期担任领导干部,少不了有人来请父亲帮忙解决实际问题,事后也有人拿来礼品登门感谢。但是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父亲往往一口答应,事后感谢父亲就一概谢绝,拿来了也拒收,怎么拿来的还怎么拿回去。有时弄得对方很尴尬,父亲也不管不顾。有一次,以前一个在专署的下属对父亲一直心存感激,他知道父亲的脾气,因此来家里敲开门一句话也没说,放下礼品就走,父亲叫也不回头,追也没追上。于是父亲和母亲商量,找一个过节的日子,买了同等价值的礼物也到他家去看望看望。那位下属见父亲亲自来看望他,因此更加感动,又找了机会再次到家里来登门感谢,父亲再以同等价值的礼物回敬对方,这样你来我往一直持续了好几年。父亲以此为例告诉我们:“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礼记》的经典名句,一定切记。”还专门告诫说,“不义之财君莫取,这是古训,也是做人的底线。为官一任,造福四方。党员领导干部修身养性,绝不可贪取不义之财。”新时代党内深化反腐败斗争,父亲非常关注,每看到打倒一只“老虎”,或者拍到一只“苍蝇”,父亲都拍手称快,痛斥他们这是咎由自取、活该!但也每每告诫我们千万要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做共产党员就要像共产党员的样子!每次听到我们说在外面和朋友吃饭了,父亲都要询问有没有吃公款?有没有收礼送礼?听我们说没有,父亲才放心地笑了。作者简介:
李康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从旬阳县神河中学高中毕业,同年12月从旬阳县城关镇入伍,在铁道兵11师53团历任战士、文书、班长等,1976年退伍在安康铁路分局工作。调铁道部后历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铁道部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铁道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国铁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退休。
责任编辑:肖海娟
"真想不到会有人会打赏,言语也许对你并不重要,但我还是谢谢你。"
给小编打赏